字号:

中新社:中国电建 “一体化”模式投资建设老挝南欧江项目系列报道之三

来源: 日期:2017-09-24 作者: 字数:5445

黄昏金色的阳光,穿透淡淡的云层温暖地洒下来,披在哈克村红色的屋顶上。这个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老挝北部的移民新村,传出了阵阵欢快而喜悦的歌声。2014年6月25日,这一天成为让所有哈克村民永远难忘的日子。

这一天,他们告别了简陋的草席棚房,搬进了宽敞明亮气派的新房。这一天,他们像过节一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。在老村长奔孔家的茶几上,刚刚炖熟的土鸡香气四溢,刚刚炸出的小鱼酥脆诱人。中国电建海投公司负责移民工作的员工,成为了最尊贵的客人,他们一起举起鸡血藤酒,合着象脚鼓的节拍,尽情地跳起老挝传统的南旺舞,一起欢度这美好幸福的时刻。

“坚定不移的贯彻属地化、本土化战略,融入当地,扎根老挝。”秉承着这样的理念,中国电建在老挝南欧江项目实施过程中,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关注民生,造福当地,高质量地建设移民村,高标准地修建学校、卫生所、寺庙、村公所及市场等公共设施,同时为当地修路架桥、社会赞助、生态环保、恢复生计等,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誉。中国电建员工和老挝当地村民亲如一家,在南欧江谱写了一曲和谐的国际友谊之歌。


U386P932DT20161130161511.jpg

南欧江二级水电站移民新村尊重当地风俗建有佛堂(后排建筑)

“从建电站以来,我们过上了新生活!”

哈克村位于老挝北寮山区,依山傍水,幽静安适,是南欧江二级电站兴建的三个集中移民村中的其中一个。

记者沿着平坦顺直的硬化公路走进村头,远远看到的是门口的百货店。店主杨娜穿着花格的衬衣,头发整齐的梳到脑后,扎着一块颜色鲜艳的手帕,肤色呈现着健康而有活力的棕黑色。

看到我们,她脸上绽放着开心的笑容:“Sabaidee!(老语你好)”她热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。随行的沈辉负责这儿的移民工作,早就跟村民们熟的像一家人似的。他像老朋友一样跟杨娜聊了起来,不太流利的老语丝毫没有任何妨碍。

他们一边聊,同行的翻译一边告诉我们,沈辉在问她今年的生意怎么样?家人都还好吧。杨娜说:“自从搬到移民新村,村子规模大了,居住的人多,电站在这里,来往的人也多,生意比以前要好很多,生活上没有问题。”

时值中午,两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蹦蹦跳跳跑了进来。杨娜介绍这是她的两个小孩,就在村里由电站项目捐建的小学里上学。两个小家伙有点羞涩的跟我们打了招呼。沈辉掏出零钱,塞到孩子的口袋里:“叔叔给你的,买玩具玩。”小家伙开心地叫了一声,跑进屋里去了。

旺康是这个村小学的校长。记者走进学校时,他从办公室里快步地走了出来,热情的拍了下沈辉的肩膀,说了一句什么,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。翻译告诉我们,旺康是说“啥时候咱们再一起喝一杯,再喝得像上次那样尽兴为止。”大家也忍不住笑了。

教室里传来了阵阵童真的朗诵声。旺康校长介绍,这个学校共有六个班,每个班有十几个孩子,四个老师。中国电建不仅帮助建好学校,还捐赠了课桌、椅凳、档案柜等教学用具。每到节日,还会为学生送来书包、笔等学习用品。孩子们的学习条件,比以前要好多了。

在哈克村公所的一间办公室,记者遇到了老挝环保部门派驻现场的代表温天。他们从工程开始就已经进驻,负责对整个工程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。我们注意到,村公所的办公桌和条椅刷着黑色的油漆,上面清晰的印着“中国电建”的标识。温天指着桌椅对我们用汉语说“谢谢!”,引得大家都笑了。他转而向沈辉说:“能不能再帮我们买一个风扇,这儿不太通风,中午有点太热了。”沈辉笑着一口答应:“没问题!”

老挝人是朴实的,他们像一株秋风的树,深深地扎根这大山里。老挝人也是乐观的,他们遇到困难,总是笑着面对,在落后的生活条件下也能唱着欢快的歌!

老挝人用他们的朴实乐观,赢得了电建员工的尊重。他们用心跟村民交流,设身处地的为村民着想。电建海投公司反复研究,帮助移民恢复生计,修通公路,改善生活,提高当地村民的技能和生产生活水平。在六级电站,请来了农业技术人员,教授移民村村民种植咖啡、香蕉、橡胶等经济作物,并帮助他们联系好销路。在搬迁的两年时间里,分期为移民发放口粮补助金,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过渡时期。

电建人也用他们的真诚和勤劳,感染着当地的村民。移民拆迁涉及的人多面广,关系着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。为了顺利的达成移民协议,南欧江流域公司移民团队天天泡在村子里,时间久了,熟的就像一家人,大家讲起了感情,渐渐地得到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,移民工作推进的就快多了。

如今,搬入移民村的村民,住房不仅宽敞,而且粮仓、厕所样样齐全,修建的集中供水设施将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直接送到村民家里,这样的条件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。学校、寺庙、卫生所、村公所也都配套建设好,大家真心地体会到了生活上的改善。二级电站的哈克村老村长,这位开始与沈辉有过争议的村干部,现在家里一旦做了好吃的,必定要给沈辉打个电话,邀请他去做客。

“在电站项目上工作,村里人人都羡慕!”

俊朗的脸庞透着精干,浓眉下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,头发整齐地向上梳着,一丝不苟,一脸的笑容富有感染力。——这位英俊的小伙可不是明星,他是电建海投南欧江二期电站项目的翻译,老挝人艾里克。

曾经是小学教师的艾里克,2012年成功竞聘到项目部,成为项目公司的一员。他告诉我们:“在项目部收入高,我自己的收入养活一家不成问题。更重要的是这儿工作氛围好,接触面广,学的东西也多,感觉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。”

现在,艾里克已经有了几个中国“铁哥们”,他们有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,有的是工程师,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性格特点:乐观直爽,勤奋敬业。时常,他们也会聚个小餐“撮一顿”,虽然他的中国哥们总是吃不惯酸辣的老餐,但艾里克却喜欢上了中国餐,准确的说是四川菜,特别是“水煮鱼片”成为他的最爱,这就是中老民间交流融合的最朴实的印记。

“在电站项目上工作,村里人人都会羡慕。”艾里克感慨地告诉记者。像艾里克这样工作在南欧江项目上的老挝人,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名,他们有司机、厨师、文秘、财会、工程师、汽修工、清洁工等,几乎涵盖了电站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。大量老挝当地员工的加入,不仅拉动当地就业,同时也为老挝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技术人员。负责南欧江一期项目的电建海投南欧江流域公司,人员本土化率高达43%!

这其实是电建海投贯彻实施“属地化战略”的一个缩影。本着“分享一流的电站建设技术,分享一流的电站管理水平”,南欧江项目不仅着眼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工程,更注重在建设过程中,充分利用和依靠老挝当地的人力资源,毫无保留的交流传授先进的电站建设经验。

在这个战略的支撑下,移民村及其配套设施、道路桥涵的修建、电站库区清理、生计恢复咨询等,基本是利用老挝当地的队伍和资源。二级电站库区孔耿村安置点工程,交由当地承包商承建,他们针对陆路交通运输线路长等问题,果断采用水上交通加人工肩扛的方式运输材料,雨季不间断施工,保证了工期进度,并按期交付。这个承包商说:“经过这个项目,我们跟中国电建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诚信履约,也积累了业绩,现在我们的知名度也提高了!”

网址链接:http://www.yn.chinanews.com/news/2016/1130/18652.html

  帕景村的康平夫妻两人都在当地的建筑公司工作,康平是泥瓦工,妻子刚在厨房帮厨。他告诉我们:“现在通过在项目上工作,大家的钱包都鼓了,收入比种地多了,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”。

  “邻居家搬到移民新村后,住上了又大又宽敞的新房子,手里有了钱,都装修的又漂亮又实用。可是我和妻子一直在工地上忙碌,没有时间回来装修房子,等有时间了,一定也要装修好。”康平的话里虽说是抱怨,但却透着自豪。

  康平还有一个心愿,就是等攒够了钱,买一辆小轿车,拉着以前总没有机会走出大山的家人,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
  没有在项目上工作的村民,生活也因为电站的建设而发生了改变。在腾肯村,席瓦拿到项目上给的补助金后,一部分用于装修房子,一部分则买了四只羊和两头牛,还有一些鸡鸭。山上良好的植被非常适合放养,一年下来,他养殖的收入也有百万元老币。由于电站建设帮助当地修通了公路,不但方便了出行,还为县里招商引资引进了农业种植公司进村投资建农场,又为大家提供了打工挣钱的机会,日子越过越好!

  “合作共赢,改善民生,造福村民,这是我们海外投资项目立足的根本。我们只有先走出去,再走进去,做到与当地文化真正融合,为当地民众所接纳,才能走上去,进一步拓宽海外业务布局”。电建海投董事长盛玉明如是说。

  记者快临走时,艾里克又专门找来说:“能不能帮我跟公司领导说说,等到项目结束,电站建好了,我再来运营公司工作。”他不好意思地说:“二级电站离家近,收入又高,我怕等二级电站结束了,把我调到几十公里外的四级电站去,就不方便了”。

  我们都禁不住笑了,这个艾里克!


U386P932DT20161130161533.jpg

南欧江二级水电站外景

“中国电建,我们永远的朋友!”

  八月中旬的一个清晨,天刚蒙蒙亮,薄薄的晨雾还未散尽,起了一个大早的流域公司总经理俞祥荣,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匆匆赶往二级电站。作为南欧江一期项目的负责人,俞祥荣此行的目的,是要考察为村庄所建通航码头的位置。“涉及当地,每一件都不是小事。”俞祥荣总是强调这个原则。

  经过近一上午的兼程,俞祥荣一行人在二级电站的下游停了下来。“码头的建设,首先要考虑到几个移民村的村民出行方便,距离又近些。”“是不是再往下游一些,这样可以兼顾到远一点的巴纳村。”大家严肃而又热烈地讨论着。

  为了改善当地村民的交通,电建海投公司决定在每个电站之间建造码头,以方便村民出行。为了把码头建在最方便村民使用的地方,南欧江流域公司不仅组织设计院针对地理位置进行测绘,更是邀请了熟悉当地情况的村民代表征求意见,确保码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。这些码头建设好了,不仅实用,还为南欧江上添了一处处热闹、亮丽的风景点。

  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。在中国,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。在老挝偏僻的大山里,更是如此。

  电站筹建阶段,六级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程,修建了一条长27公里的泥结公路。经过反复的研究比对,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出行,电建海投放弃了最初沿江修建的规划,改为沿山寨修建,用公路将分散在山间的姜卡巴、瓦岱等多个山寨连在一起,并连接到老挝南北大动脉13号公路,从而解决村寨之间以及出行的交通难题。

  这条公路,虽然总长不到30公里,却需要修建1座大桥,多个涵洞基础,总投资达700多万美元。在企业效益和村民利益面前,电建海投公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为了更好改善老挝北部丰沙里地区交通,促进当地对外联通互动,电建海投决定在电站正式运营前升级改造这条27公里道路,这无疑是给当地政府和村民送上了一份深情厚谊的大礼。

  公路工程开工那刻,筑路大军到来了。挖掘机上下挥舞着臂膀,碾子强有力的振动着,压路机来来回回地忙碌。听说要修一条高规格的公路,以后走村串寨再也不用满脚泥泞了,无数村民从很远的山寨,携妻带子,前来观看。小孩子远远地跟在压路机旁,兴奋地叫着,跟着跑着。大家的脸上,绽放着欣喜的笑容,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。

  经过数月的连续奋战,公路全线贯通。这成为这里千百年来第一条出山的公路,彻底结束了当地只能靠水上交通出行的历史!

  数字也许更有说服力。南欧江一期项目自2011年筹建以来,为当地共新建、改扩建公路约250公里,修建大桥10余座,路涵10余座;建成8个集中的移民新村及配套设施,搬迁或自主安置移民1100余户,捐赠家具近10余批次,改善了当地20余个自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;清理库区河道、沟渠,进一步改善了南欧江通航条件,新建集中清洁供水点和水利灌溉设施,积极开展多个生计恢复项目,积极赞助当地政府、合作伙伴企业和社会组织活动,深入推进实施“属地化、本土化”项目和社会责任项目。南欧江一期三个电站实施的库区清理、环境移民、社会公益及生计恢复实施完成后将达数千万美元。这对当地人们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,对老挝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 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,为当地村民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。宋沙是帕景村的养殖大户,他养了10多头牛,100多只羊。以前路不好走,牛羊出栏,只能用木板车拉出去,路上要走一天一夜。如今不用出门,一个电话就有人来上门收购了。40岁的丽在家里用传统的工艺织布,已经当奶奶的她,看起来还是那么年轻漂亮,她高兴地说:“我以前织点布,只能自己穿一穿,现在公路修好了,外面的商人,还有旅游的人来的多了,我的布都能当工艺品卖了。”

  生活上的便利就更不用说了。今年7月7日的晚上,哈庞村的利突发急性阑尾炎。这个25岁的小伙子疼的满头是汗,在床上直打滚。大家赶紧把他送往医院。面包车在平坦的公路上一路急驰,一个多小时便赶到了琅勃拉邦省医院。手术顺利的结束了,利仅住了一周便康复出院。利的家人说,“要是在以前,我们山里人到医院至少要一天一夜,那是什么后果,想都不敢想。”

  村民们人先后购买了拖拉机、摩托车,有的在路边开起店铺做起买卖;当地政府组织村民砍掉了路边的灌木,准备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。村民的生活,像一艘加足马力、高挂风帆的巨轮,载满了对未来的希望,乘风破浪,扬帆起航!

  当地村民还有一个期望。他们听说,中老铁路正在加速推进,他们热切盼望着铁路早日修通,也可以坐火车去中国看看,去看一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家乡!

  告别南欧江时,正值一阵突如其来的阵雨过后,阳光为朵朵薄云染上金边,柏松瑞草,雨露滋润,黛色含青,中国电建人果敢坚毅的脸庞,老挝村民朴实友好的笑颜,像一首抒怀的诗,像一支铿锵的曲,萦绕回荡在心间,久久不能散去……(耿兴强)